“立嫡以长不以贤,立子以贵不以长”。
这就是我们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嫡长子继承制。
从周朝末期到清朝建立秘密皇位继承制度,历经近两千七百个年头,我国古代帝王的权力交接,始终遵循嫡长子继承的原则。
一个皇子,假如生母是国母,身为嫡长子,并且能够熬过先帝,又没有犯下致命错误被废黜,那么他就等于占据了先机,基本上可以顺理成章地登上皇位。
其他的皇子再优秀,也很难撼动嫡长子的地位。
有人不禁疑惑,所谓嫡长子,仅仅是因为出生时间靠前,且母亲为正室,就一定比其他兄弟更出色吗,这未必吧,皇帝要承担治理天下的重任,为何不能挑选最擅长治理的皇子来继承王位呢
古人非常看重嫡长子继承的原则,即便皇帝打算废黜才能不足的嫡长子,朝臣们也会激烈反对,争斗得不可开交,这种做法是否显得不够明智呢?
要是这么认为,就太高估了先贤的见识了。先民之所以推行嫡长子承袭制度,确有深意。
贤与不贤,衡量方式并不一致,然而是不是长子,界限却十分清楚。
探讨长子的相关议题之前,我想提出一个疑问:陈玉莲、李若彤以及刘亦菲,这三位女演员都演绎过神仙姐姐王语嫣这个角色,她们之中谁更贴近原著的设定?
此事,在互联网上探讨过无数次了,几乎闹得满城风雨,始终没有定论。每个人心中,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形象。
如果我再问:她们三人,谁的年纪更大呢?
认识她们哪怕只有一点点的人,都会立刻想到:毫无疑问是陈玉莲。
她们的出生时间明确标注着,这是不容置疑的真相,不会受到任何人意愿的影响。
而皇帝选接班人,也是一样的。
若询问君主,其众多子嗣中,何人最为贤明,君主或许难以决断,并且在不同时期,他可能会选出不同的人选。
倘若询问帝王,其子嗣当中,哪位是正妻所生的长子,那么所有帝王,都能即刻准确指出。
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真实案例。
隋文帝杨坚,一开始立的太子,是嫡长子杨勇。
然而,他针对杨勇诸多挑剔,认为杨勇根本无法担当后继者的重任。在隋文帝看来,杨勇将铠甲装饰得华美一些,都是不可原谅的严重过失。
杨勇的弟弟杨广则截然不同,他天资聪颖,为人节俭,对美色不感兴趣,正符合隋文帝对于理想继承人的所有期待。
反复斟酌,隋文帝顶住群臣的劝阻,废黜了才能平庸的杨勇,另立他视为贤能的杨广作为新的皇储。
后来的情况,我们全都清楚了。杨广在隋文帝面前的一举一动,都是为了投合隋文帝的心意而装出来的。他当上皇帝之后,显露了本来的样子,性情凶狠又喜欢铺张浪费,使得隋朝只存在了二代就灭亡了。
单从宋神宗的几个儿子来看,或许有人会认为,赵佶的才能最为突出,最称职当皇帝,而且他在即位之前,也表现得相当恭谨。
可赵佶,就是后来的宋徽宗,一手导致了北宋的灭亡。
显而易见,依据才能高下评判皇子,并不可靠,首先,每个人掌握的尺度都不一样,其次,表面最显才能的皇子,或许只是伪装得更为出色。
原因2:选择皇位继承人,最重要的是稳定。
总有人提出质疑,选拔贤能确实存在变数,或许会选出影帝,然而确立嫡长子,也可能嫡长子就是个才能平庸之辈啊,不能因此就直接否定选拔贤能这种方式。
再说,即便在贤能的界定上,众人看法各异,但最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呢。
一旦君主确认自己的儿子最为明智,那么其他人的评判标准与他不同,又有什么要紧呢?
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:选贤可能会导致的不稳定性。
最高裁决权,只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,但君主心中的准则,并非固定不变。
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:年幼时观看某些连续剧,看得如痴如醉,认为非常精彩,每一分钟都不愿放过。然而成年后重新审视,觉得故事模式陈旧,情节发展刻意,表演也缺乏功力,完全不明白当时为何会如此着迷。
帝王亦为凡人,其品味与倾向亦会随之流转。或许在他风华正茂之时,认为勤学善思者最为贤明,故而早早册立了储君。然而等到岁月流逝,他转而认为另一个孝顺的皇子更为贤德,反观那位读书优秀的太子,却显得过于呆板。
此刻该当如何处置?能否舍弃那位已经继承王位二十余年的儿子?此举势必造成朝廷内乱。
如果君主长期不册立继承人,或者册立后又看上了其他人选,朝中也会因此出现纷争。
皇子们意图向皇帝彰显,他们当中各自最为贤明,是最佳皇位人选,于是纷纷组成团伙,并针对兄弟进行攻击。
清朝康熙朝代,臭名昭著的皇位争夺战,便是一个实例。康熙帝共有九个皇子,他们为了继承帝位,引发诸多纷争,朝中官员也纷纷表明立场,对朝廷的安定局面,带来了严重冲击。
而九龙相争的最终结局,是历史学家到现在也无法确定,雍正是否是康熙挑选的继位者,他是否是顺理成章地坐上了皇位。
卷入皇位之争的皇子,多数难以善终。那些为他们撑腰的势力,结局往往更加糟糕。
假如君主固守嫡子优先的皇位继承规则,即便某些权欲者试图推翻嫡长子的地位,这种行动的挑战性会显著增强,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大幅降低。
对于君主来说,与其费尽心力,付出高昂代价,去挑选一个貌似贤明,实际上未必贤能的皇位继承人,不如尽早册立嫡子为储君,悉心教育,保持朝廷的安定局面。
原因3:嫡长子背后的支持力量一般较强。
有人会疑惑:假如仅仅为了迅速依照既定规范选定后继者,以免产生纷争,为何要指定嫡出的首位儿子,而不是其他儿子呢?
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,长子可是所有兄弟的大哥啊。
这就涉及到嫡长子背后支持者的问题了。
皇帝的正宫夫人,未必是位份最高的那个人。在举行正式的婚礼仪式之前,他或许就已经对身边的侍女产生了喜爱,并且已经有了孩子。
在这种情况下,长子的生母身份是非常低微的。
皇室对于后妃的家族背景,有着明确的标准。以往的皇后,大多来自名门望族,或为高官之女,即便到了明朝时期,即便皇后普遍家世普通,也至少要具备大家闺秀的素养。
此时此刻,究竟是宫女之子拥有更多支持者,抑或是皇后之子得到更多拥护,显而易见。
在王位继承制度刚开始实施的时候,王后经常是诸侯国君的女儿,她们背后拥有非常强大的靠山。
西周末代,曾出现一起事件,因君主废除了正妻所生的长子,从而触怒了帝王的母亲家族。
周幽王非常喜爱宠妃褒姒,因此废黜了王后,也废黜了王后所生的太子,然后立褒姒为王后,又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。
然而,这位周幽王王后,源自申侯家,即是申国国君的女儿。西周的这些后,往往权势极大,并且兵强马壮。
申侯见周幽王废黜了自己的女儿和外孙,勃然大怒,于是联合缯国和犬戎一同讨伐周幽王,最终导致西周覆灭。
这个事例也表明,嫡长子制度刚出现的时候,其背后倚仗的力量是多么地雄厚,这种势力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分量。
到了宋代明代,皇后的家族背景不再那么雄厚,无法主宰王朝的命运,但为何这些朝代仍然坚持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呢?
明朝的皇后多来自普通百姓,并非高贵血统,但这个朝代却极为重视嫡长子继承的原则,除开朱棣通过政变上位外,其余皇帝均依照嫡长子继承的规矩顺序即位。
由于皇后身为后宫的领导者,未来将承担太后的职责,是整个国家地位最高的女性。她拥有无上的荣耀和尊荣。
假如王后诞下子嗣,但此子并非储君,倘若她日后贵为皇后,而她的子嗣亦非君主,如此一来,无论是她的子嗣,抑或是储君、君主,都将忧心忡忡。
这同样会造成混乱。
因此,在挑选皇位继承人时,若存在嫡出长子,即便嫡长子并非家族中排行第一的儿子,通常也会优先考虑嫡长子来继承皇位。
此外,部分君主为防止长子并非嫡出,会先与正宫诞下嫡子,之后再临幸其他嫔妃。明朝开国的几位统治者,虽然成婚时间在古代算得较迟,但他们最年长的儿子均为嫡出,这种现象应当并非巧合。
原因4:大多数情况下,儿子们的资质差距不会很大。
也许有人会继续思考:帝王们如此坚持嫡长子继承的原则,难道就不忧虑嫡长子的才能确实平庸,本领过于薄弱,难以安稳地掌控国家吗?
其实,同一个父亲的儿子,大多数情况下,资质不至于差得太远。
某些皇室成员的表现差异极大,例如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衷显得智力不足,而唐朝奠基者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则展现出卓越的才智,这类情况在历史上极为罕见。
多数情形下,皇室子弟中,偶尔会出现一两个聪慧过人的,而且并非正妻所生,这种才能上的不足,依靠后天培养是可以逐渐赶上的。
嫡出的儿子,自幼起就被指定为未来的接班人,接受最优质的皇储培养,拥有专属的辅政团队,并且不少未来的储君都曾协助君主处理国事或参与政务。
他的兄弟们,主要被当作闲散亲王来教养,日常很少有机会参与国家事务和官员交往。
这种教育的差距,在大多数情况下,足以弥补兄弟间的天资差异。
因此我们时常能够发现,历朝历代的君主,在丧失悉心栽培的长子之后,其后继位的皇子,因为未曾接受太子教育,能力确实显得平庸。
写在最后
古代多数情形下,皇帝遵循嫡长子继承原则,然而,这并不代表皇子的长子就稳操胜券,必定能顺利登上皇位。
毕竟,规则是人制定的,也可以由人来打破。
汉景帝原本没有正妻所生的儿子,最初选立了妾室所生的长子刘荣做皇位的继承人。但后来刘荣的母亲冒犯了皇帝,同时皇帝偏爱妾室所生的第十个儿子刘彻,因此刘荣没有犯任何过错却被废黜了,刘彻接替他成为了新的太子。
汉景帝意图彰显遵循嫡长子继承原则,因而废黜了原配的皇后,册立刘彻的母亲为新的皇后,使得庶出的第10个儿子刘彻,转瞬间变成了嫡长子。
汉武帝刘彻,比起他父亲汉景帝来,对规矩更加不在乎。嫡长子刘据上吊死后,按照嫡长子优先、没有嫡长子就立年长的原则,理应立存活下来的儿子中排行第三的三子刘旦做太子。
汉武帝完全不顾及既定规矩,直接越过前面三位在世的儿子,选定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作为皇位继承人,甚至连册封刘弗陵生母为皇后的程序都省略了。
到了唐朝,更是出现了著名的“玄武门继承法”。
唐肃宗初次即位,将嫡子李成器立为储君。然而再度登基后,皇位实为三子李隆基所夺,太子之位亦由李隆基担任。
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子容貌受损,影响了他的帝王形象,因此先立次子为太子,后来又立三子为太子,从未想过要立理论上排在第一位的那个儿子。
唐肃宗是在安史之乱中确立太子身份的,为了国家利益,他放弃了年纪尚小的嫡出长子,转而拥立已经长大成人的另一个儿子作为接班人。
更别提,历史上被废的嫡长子,不在少数。
因此,作为家族长子的地位,并非绝对稳固。长子继承的原则,仅是历代多数君主在常规情形下倾向遵循的准则,并非不容置疑的定论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
洪萨配资-股票怎么杠杆-配资公司-十倍杠杆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