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冢狐-戒艳色也
白居易
古冢狐,妖且老,化为妇人颜色好。头变云鬟面变妆,
大尾曳作长红裳。徐徐行傍荒村路,日欲暮时人静处。
或歌或舞或悲啼,翠眉不举花颜低。忽然一笑千万态,
见者十人八九迷。假色迷人犹若是,真色迷人应过此。
彼真此假俱迷人,人心恶假贵重真。狐假女妖害犹浅,
一朝一夕迷人眼。女为狐媚害即深,日长月增溺人心。
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,能丧人家覆人国。
白居易的《古冢狐-戒艳色也》是一首充满警示意味的寓言诗,通过古冢狐化人魅惑世人的传说,批判美色对人性与社会的腐蚀。结合白居易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,可从以下角度解析:
一、诗歌结构与主题解析
展开剩余79% 妖狐幻化的意象 开篇以"古冢狐,妖且老"点明妖物本质,通过"头变云鬟""大尾曳作长红裳"等细节,展现妖物以幻术伪装美色的过程。这种"假色"虽虚幻,却能"见者十人八九迷",暗示表象的迷惑性。 "真色迷人应过此"一句转折,指出真实的美色更具毁灭性——妖狐之媚仅"一朝一夕迷人眼",而真实女性的诱惑却能"日长月增溺人心",形成虚实对比。 历史典故的升华 尾联"褒妲之色善蛊惑"直指周幽王宠褒姒、商纣王迷妲己的历史教训,将个体诱惑升华为政治隐喻。白居易通过"丧家覆国"的极端后果,批判美色对权力体系的侵蚀。 道德哲思的提炼 "人心恶假贵重真"看似矛盾,实则揭示人性弱点:人们厌恶虚伪却沉溺真实诱惑,这种认知错位导致更深重的灾难。诗中暗含对人性贪婪的批判。二、白居易个人经历的投射
仕途挫折与政治讽喻 白居易一生历经宪宗、穆宗、敬宗、文宗四朝,早年因直言进谏(如《卖炭翁》)触怒权贵被贬江州。这种经历使其对政治腐败尤为敏感,诗中"狐假女妖"可视为对朝廷中谄媚之徒的影射,而"女为狐媚"则暗讽后宫干政或外戚专权。 婚姻观与女性认知 白居易37岁方娶杨氏,婚后感情平淡,其诗作中鲜少出现对妻子的赞美,却多有对青楼女子的描写(如《琵琶行》)。这种矛盾折射出唐代士大夫对女性"才色分离"的价值观:既渴望情感共鸣,又警惕美色误事。诗中"真色害人"的论调,恰与其"重德轻色"的婚姻观呼应。 中唐社会的道德焦虑 安史之乱后,唐王朝由盛转衰,社会弥漫着对道德沦丧的恐慌。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动的领袖,主张"文章合为时而著"。此诗创作于元和年间,正值朝廷整饬纲纪之际,借古讽今的意图明显,旨在通过文学干预现实。三、诗史互证的深层关联
与《长恨歌》的互文 相较于《长恨歌》对杨贵妃"天生丽质"的同情书写,《古冢狐》的批判立场更为鲜明。这种转变反映白居易思想成熟:从单纯描写历史悲剧,到主动构建道德警示体系,体现其作为官员诗人的社会责任感。 佛教因果观的影响 白居易晚年崇佛,诗中"日长月增溺人心"暗含佛教"贪欲如瀑流"的哲理。妖狐"或歌或舞或悲啼"的千态,恰似佛经所言"魔女诱惑"的场景,展现其对欲望危害的深刻认知。四、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
此诗超越时空的警示意义在于:
对"颜值正义"的批判:在当代视觉文化中,诗中"假色迷人"可引申为对网红经济、容貌焦虑的反思; 对权力监督的启示:将"女色祸国"转化为对任何形式权力腐蚀的警惕,呼应现代反腐倡廉主题; 对人性弱点的解剖:"人心恶假贵重真"揭示人类认知的永恒困境,提示需以理性驾驭欲望。白居易通过这首寓言诗,将个人生命体验升华为普世哲学思考,其犀利笔触不仅刺向中唐社会的痼疾,更穿透千年时空,为现代人提供了一面观照欲望的镜子。
发布于:河南省洪萨配资-股票怎么杠杆-配资公司-十倍杠杆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